250311-09-第9章: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九章: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节:科学思维方法的涵义和作用
第一: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认识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思维方法。
第二: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其又为人们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认识工具。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重要作用:
- 帮助我们提高思辨能力。
- 有助于人们推动各学科发展。
- 能指导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归纳和演绎
第一:归纳和演绎的涵义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正常秩序: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
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由归纳实现。
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由演绎实现。(但不限于两者)
归纳:从个别到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可(根据概括对象是否完全)分为:
- 完全归纳。(观察某事物一切对象的基础上作出的概括)确实性推理,结论是必然的推导出来的。
- 不完全归纳。(观察事物的部分的基础上作出的概括)
为什么能从个别引出一般呢:
因,任何事物都是共性(隶属于一定种类)个性(表现为单个具体事物)之统一体。故而,人在观察事物时才能将二者结合,由个别引出一般,揭示同类现象间之共同物,为人提供新知识。
演绎:由一般原理推论出特殊或个别事实的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统一是客观的个别的和一般的矛盾统一的反映。
演绎和归纳一样结有客观基础。
演绎作用:将归纳出来的原理加深,并对将出现的事物作出科学的推测。
第二: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归纳与总结反映人们认识事物的两条方向相反之路径:
- 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
- 从一般到特殊到个别。
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为什么需要演绎来补充:
- 归纳需要演绎做指导。
- 不完全归纳具有或然性、可能真或假,不完全可靠。
- 归纳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演绎为什么需要归纳来补充:
- 演绎仅为人们在观察、实验中概括而来,是非先验的。
- 演绎的结论是尚存疑问的,并不可靠。
第三节: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第一:什么是分析和综合
分析:思维中把客观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以分别加以认识,后从中找到本质的东西。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的矛盾分析法是科学分析的最基本方法。
综合:思维中把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的认识连结为一个整体,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第二: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相互依赖表现为:
- 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
- 分析也依赖于综合。
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
第四节:抽象与具体
第一:什么是抽象和具体
抽象:通过分析把客观事物的各方面、属性分别地提取出来加以研究,舍弃偶然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必然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各种抽象的规定。
具体: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具有多方面属性的统一,是许多规定的综合。
具体的分类:
- 感性的具体。又称“直观的具体”,“完整的表象”(认识的初级阶段,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的综合认识)认识的出发点。
- 理性的具体。(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的具体,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完整的再现)认识的结果。
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包括两个阶段:由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理性的具体。
第二: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
因感性的具体是对客观事物的生动直观的反映,有直接可靠的优点,且事物的本质就隐藏其中,故而认识必须开始于感性的具体。
抽象是对感性的具体的否定。
第三:从抽象到理性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形成抽象后,必须继续上升到理性的具体。
作为出发点的抽象必须反映事物最一般最基础的本质规定。
第五节:逻辑的和历史的
第一:逻辑的和历史的涵义
历史的东西包含两个方面:
- 客观现实(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人类对发展着的客观现实认识的历史过程(哲学史、各学科史等)。
逻辑的东西,以概念等思维形式对这些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反映,即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再现。
第二: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
- 思维的逻辑过程和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
- 思维的逻辑过程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
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是在总的发展趋势上的大体统一,是包含差异的统一。
第三: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
逻辑的和历史的对立和统一,决定着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历史的方法:根据事物发展历史自然进程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事物发展进程在思维中以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方法。
两者相互区别,不能混淆、互相取代。
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