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07-08-第8章:认识与实践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
研究认识规律的哲学就是认识论。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特征
第一: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反映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
- 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
- 认识能够提供物质世界的正确映像。
第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同旧唯物主义原则区别:
1.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社会历史的意义,且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基础不是消极被动适应自然,而是积极能动改造自然。认识由实践产生,随实践发展,为实践检验。)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了辩证法考察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运动,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不仅反应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反作用。)
第二节:实践在认识中的的地位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实践: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主要特征:
1.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这种活动引起客观世界变化、引起客观世界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活动,故被成为“革命批判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过程、结果是可感知的,故而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2.它是有自觉目的的、有意识指导的活动。
它是在自觉的目的和明晰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主管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
3.它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只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具体的实践。
实践内容与形式都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且随条件变化而变化。
不存在脱离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实践”。
4.它是群众的活动。
实践的形式极其丰富,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1.改造自然的活动。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活动)
2.改造社会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
就阶级社会来讲,两大实践类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生产斗争。(指人改造自然以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
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力皆是其要素)本身的生产:生产生产资料的活动和生产劳动者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
生产斗争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阶级斗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其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有着巨大影响。
3.科学实验。(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认识为直接目的的特殊活动。)
第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实践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具体关系的确定者。
人是生物实体,更是社会实体。人的社会性来源于实践。
每一历史阶段的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程度完全取决于实践水平。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满足人在实践中产生的需要。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节:认识过程
第一:由实践到认识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多方面的辨证过程。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由两个互相联系的具体过程组成:
由实践到认识:通过实践接触对象,使其反映到人脑中形成认识。
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 感性认识。(事物的现象及现象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包含三种形式:
- 感觉:事物个别特征作用于特定感觉器官的直接结果。
其与客观世界之间无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全部认识的起点。
- 知觉:各感觉的综合。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比感觉向前一步,开始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
- 表象:知觉的再现。客观事物不再作用于感官时,头脑中继续留存的形象。
比知觉更进一步,准备向理性认识过渡。
2.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含了三种形式:
- 概念。(思维的细胞。感性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人在反复实践中积累大量感性材料,舍弃现象间外部偶然联系,抽取内部必然联系,并用科学语言加以标志,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意味着认识由感性发展到理性阶段,是认识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 判断。(对事物本质的断定,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陈述句表达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比概念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 推理。(由一个或一些已知判断段过渡到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概念与判断不借助推理,都只局限于直接的知识。
推理可使人由已知进到未知,获得间接知识。
其不知反映事物当前存在的内部联系,还能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
推理最能显示理性认识的威力,其比判断更进一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秩序不可颠倒)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事物的本质潜藏在现象之中,本质是现象间的内部联系。
不首先认识现象,就无从发现本质。
-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完成认识任务,必须透过现象抓本质,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两个必备条件:
- 感性材料要丰富且合乎实际。
- 按照科学的方法抽象。
第二:由认识到实践
由认识到实践:用已形成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引起客观世界变化。
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运动,对事物的认识并没有完成,还必须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因为:
-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事物本质,是不能由其自身进行判断的。
-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到实践并不是认识过程之外的东西,它本身就是认识的一部分,是认识的继续。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又是一次飞跃。
怎样才能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这个飞跃呢:
- 正确处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正确处理规律和行动方案的关系。
处理如上两方面关系是很复杂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实践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一认识过程是需要经过多轮检验才能逐渐形成正确认识的。
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获得正确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感性材料丰富且合乎实际。
会有诸多限制:
- 客观事物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时,无从获得丰富感性材料。
- 缺乏一定技术手段时,无从获得感性材料。
- 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感性材料。
- 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方法合乎科学。
这个也难确保一定。
只有经过多次循环往复,肯定正确纠正错误才能逐步达到正确认识。
第三:认识事物的无限性
- 人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完成”是相对的。
- 人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完成”是限于当前状态的。不可能永远保持。
- 人不只认识一个事物,还要认识很多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