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12-10-第10章:真理
第十章: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尔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真理论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客观真理
承认客观真理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
第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
真理即是正确的认识论,也是正确的感知论。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定义的实质在于坚持真理的客观性。
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使得把真理解释成人们可随意编造的东西,即消除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否认真理本身。
第二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第一: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客观真理在这些意义中是绝对真理:
- 真理内容就是物质世界种种事物及规律。
- 真理总是无条件、绝对的同物质世界的事物及规律相符合认识。
- 每一真理的获得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表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前进了。
客观真理在这些意义中是相对真理:
-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反映物质世界特定的过程或部分。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反映某一特定事物的部分也受种种条件制约。
- 任何真理虽与其反映对象相符,但反映深刻程度也是相对的、受条件制约的。
- 因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认识真理是有限的过程,故而认识是没有穷尽的,任何真理都是五重点的认识运动旅途中的相对的里程碑。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离的。
真理是相对的,那它就必然向前发展:
- 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变化发展的。
- 真理反映的深刻程度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
- 人的认识对象是多样的,不是限于一种或几种的。
真理是绝对的,那它就必然不会被推翻:
- 在特定过程反映的真理是不会改变的。
- 真理总是正确反映对特定过程的认识。
- 人的认识符合特定过程时的真理性永不改变。
第三节: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认识是主观的,对象是客观的,两者不可直接对照,但可通过桥梁(实践)进行对照。
检验某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流程:
- 以该认识为根据设计实践方案的同时预期其结果。
- 依此方案行动,改变外部世界造成客观结果。
- 观察该结果并与原预期结果对照。同则真,不同则谬。
被实践证实的正确理论虽对研究新事物有巨大指导作用但其并非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
- 正确理论有其适用范围。
- 正确理论即使范围极广,但其也仅是反映诸多事物的一般联系,而非特定事物特定联系。用其判定之前所述关系是无效的。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逻辑证明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逻辑推理仅涉及命题形式间的必然关系,不涉及命题内容。
- 逻辑推理规则的正确性是逻辑推理本身无法证明的。
第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表现在:
- 实践能检验真理且只有实践可以检验真理。
- 凡是实践检验的真理,在同客观条件下就无法改变。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表现为:
- 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 实践仅从整体上证实,而细节往往不同。
第四节:真理和谬误
第一: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的发展并不是真理自行增殖或自行积累的过程,而是同谬误互相纠葛而又互相分离的过程。
同客观对象符合的认识是真理。
同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真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呢:
- 脱离了真理的具体对象。
- 超出了真理的适用范围。
- 以偏概全。
谬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呢:
- 因对象错导致的谬误把对象搞对了。
- 因范围错导致的谬误把范围搞对了。
- 因以偏概全导致的谬误纠正了以偏概全了。
第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为什么真理是在同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确立和发展的:
- 因主客观条件限制,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犯错误。
- 大多数人因习惯、成见、传统错误,一时间无法接受。
- 真理往往会触及统治阶级利益。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史。
第五节: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
思想路线先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